职场是场马拉松 到最后都是在拼体力
来源:未知 发布时间:2018-03-07 15:18
不管是什么工作,到最后,拼的都是体力。大学毕业刚工作那会儿,听公司的老同事说这句话时,很不屑,心想「至于么,也太夸张了吧」。
但是现在,我相信这句话。
但其实,不管在什么行业、从事什么工作,如果不能持续的拼体力,很难成就一番事业。就连大佬也不例外。
下面王健林一天的行程单。
早上 4 点钟起床,一天被安排的满满当当,晚上 7 点多还要回办公室,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。
而且,王健林不是偶尔这样拼一天,而是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高强度工作,持续了多久呢?30 年。
2018 年 1 月 20 日,万达 30 周年年会,63 岁的王健林当众落泪了。他说「万达这 30 年,实在不容易」。
所以,不管是什么工作,到最后,拼的都是体力,我越来越相信这句话,即便是大佬也不能例外。
你以为拼脑力的工作 其实也拼体力
脑力劳动,拼到最后其实也都是在拼体力。
我一个月薪 30k 的 90 后朋友,是个百万级新媒体大号的主管。
我问她,做新媒体这行,是不是要很会写?
她说:对,要很会写。不过,很会写只是入行门槛,更重要的是很能拼,要能 365 天如一日的追热点、搞内容、做运营、看数据,你要年轻、耐操,否则你会发现,聪明的干不过能拼的。
入行第一年,工资只有 5k,但她每天工作 12 小时以上,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公司。下班回家后继续听线上课程,周末约同行交流学习、优化社交圈子。
第二年她依然保持这样高强度的工作、学习,第三年时她就成为了新媒体部门的主管,回过头来看,另外几个同事其实学历比她高、能力也比她强,最后其实是她把别人都拼死了。
按她的话说就是「拼到最后,环顾四周,只剩自己了。」
再举个例子。
村上春树,天赋异禀,谁都不能否认。但村上的长篇、短篇等作品加起来足足有 40 多部,仅靠天赋就能做到么?
村上在决定写小说后,有时候钻进书房闭关就是一年,由于缺乏运动,身体吃不消,精力也很难长久保持在一个高昂的状态。
于是在 1982 年,33 岁的村上系紧鞋带,开始了每天 1 小时的长跑,一跑就是 30 多年。长跑不仅让他戒烟成功,还给了他三十年如一日的灵气和头脑,让他能保证每天凌晨 4 点起床,坚持写作五六个小时。
在村上的眼里,写作并不只靠那 1% 的天赋,还是一项「彻底的体力劳动」,靠的是 99% 的汗水。
事业上最痛苦的,不是能力匹配不上欲望,而是你有梦想,也有能力,但是你不想拼、不敢拼、不能持续拼。
没有牛逼的背景 只能靠后天的拼命
韩寒在今年年初发文,「叛变」了当初退学的自己,令坊间看客一片哗然,他说:
「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,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,只能退出,这不值得学习。」
韩寒是个天才,中学时代便写出畅销千万册的《三重门》,成名后玩赛车,拿下 5 次中国汽车拉力赛全国总冠军,再转行做导演,票房飞起 10 亿 。
韩寒一次次用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功,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不落神话。他反驳「读书无用论」,看上去是在反省自己,其实是在点醒千千万万的普通人:
你们不是我这样的天才,没有随随便便退学的资本,就不要偷懒,要踏实努力。
韩寒同时替我们庆幸,庆幸这是一个阶级还没有固化的时代,普通人仍然可能通过奋斗前往更高的地方。
对于没有好的家庭背景、没有天才头脑的我们来说,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已经够拼了,因为持久的拼命工作是我们唯一的机会。
职场是场马拉松 拼体力拼的是持久力
毕业后加入一家公司,并不代表你职业生涯的制高/低点。它只代表你当下的能力,暂时匹配到这样的起点。
人的职场寿命长达 40 年,是一场超级马拉松,拼的不是开始时谁更快,拼的是持久的耐力,看谁能拼到最后。
京东在招管培生时就会着重考察这一点,刘强东说,拼三个月、五个月容易,很多应届生都能做到,但持续的拼三年、五年、十年就很难。谁能拼到最后,谁就赢了。
一年风光靠的是三分钟热血,十年登顶靠的是热血难凉。职场是场马拉松,拼的就是持久力。
持续拼体力的背后 是你对成功极度渴望
最早的一批 90 后已经快 30 岁,最早的一批 80 后已经快 40 岁了。
奇怪的是,无论 90 后还是 80 后,「养生」都成了热点话题。所谓「养生」,不外乎「吃完雪糕喝热水、跑步机上啃鸡腿;熬夜眼霜加面膜,贴暖宝宝露大腿」。
很「佛系」,但很自欺欺人。
为什么很多人在职场上无法持续的拼命呢?
因为你对目标的达成不够敬畏,因为你对成功没有极度的渴望,因为你对一件事做成做不成太无所谓。
如果你想在职业上、事业上取得成就,你就要明白,所有工作,到最后都是在拼体力,如果你不能持久的付出,你就很难获得超过常人的成就。而持续付出的根本动力,来源于你对目标达成足够在意,对事业成功极度渴望。
永远都不要嘲笑努力,持续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能力,80% 的人都需要这种能力。
但是现在,我相信这句话。
但其实,不管在什么行业、从事什么工作,如果不能持续的拼体力,很难成就一番事业。就连大佬也不例外。
下面王健林一天的行程单。
早上 4 点钟起床,一天被安排的满满当当,晚上 7 点多还要回办公室,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。
而且,王健林不是偶尔这样拼一天,而是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高强度工作,持续了多久呢?30 年。
2018 年 1 月 20 日,万达 30 周年年会,63 岁的王健林当众落泪了。他说「万达这 30 年,实在不容易」。
所以,不管是什么工作,到最后,拼的都是体力,我越来越相信这句话,即便是大佬也不能例外。
你以为拼脑力的工作 其实也拼体力
脑力劳动,拼到最后其实也都是在拼体力。
我一个月薪 30k 的 90 后朋友,是个百万级新媒体大号的主管。
我问她,做新媒体这行,是不是要很会写?
她说:对,要很会写。不过,很会写只是入行门槛,更重要的是很能拼,要能 365 天如一日的追热点、搞内容、做运营、看数据,你要年轻、耐操,否则你会发现,聪明的干不过能拼的。
入行第一年,工资只有 5k,但她每天工作 12 小时以上,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公司。下班回家后继续听线上课程,周末约同行交流学习、优化社交圈子。
第二年她依然保持这样高强度的工作、学习,第三年时她就成为了新媒体部门的主管,回过头来看,另外几个同事其实学历比她高、能力也比她强,最后其实是她把别人都拼死了。
按她的话说就是「拼到最后,环顾四周,只剩自己了。」
再举个例子。
村上春树,天赋异禀,谁都不能否认。但村上的长篇、短篇等作品加起来足足有 40 多部,仅靠天赋就能做到么?
村上在决定写小说后,有时候钻进书房闭关就是一年,由于缺乏运动,身体吃不消,精力也很难长久保持在一个高昂的状态。
于是在 1982 年,33 岁的村上系紧鞋带,开始了每天 1 小时的长跑,一跑就是 30 多年。长跑不仅让他戒烟成功,还给了他三十年如一日的灵气和头脑,让他能保证每天凌晨 4 点起床,坚持写作五六个小时。
在村上的眼里,写作并不只靠那 1% 的天赋,还是一项「彻底的体力劳动」,靠的是 99% 的汗水。
事业上最痛苦的,不是能力匹配不上欲望,而是你有梦想,也有能力,但是你不想拼、不敢拼、不能持续拼。
没有牛逼的背景 只能靠后天的拼命
韩寒在今年年初发文,「叛变」了当初退学的自己,令坊间看客一片哗然,他说:
「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,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,只能退出,这不值得学习。」
韩寒是个天才,中学时代便写出畅销千万册的《三重门》,成名后玩赛车,拿下 5 次中国汽车拉力赛全国总冠军,再转行做导演,票房飞起 10 亿 。
韩寒一次次用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功,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不落神话。他反驳「读书无用论」,看上去是在反省自己,其实是在点醒千千万万的普通人:
你们不是我这样的天才,没有随随便便退学的资本,就不要偷懒,要踏实努力。
韩寒同时替我们庆幸,庆幸这是一个阶级还没有固化的时代,普通人仍然可能通过奋斗前往更高的地方。
对于没有好的家庭背景、没有天才头脑的我们来说,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已经够拼了,因为持久的拼命工作是我们唯一的机会。
职场是场马拉松 拼体力拼的是持久力
毕业后加入一家公司,并不代表你职业生涯的制高/低点。它只代表你当下的能力,暂时匹配到这样的起点。
人的职场寿命长达 40 年,是一场超级马拉松,拼的不是开始时谁更快,拼的是持久的耐力,看谁能拼到最后。
京东在招管培生时就会着重考察这一点,刘强东说,拼三个月、五个月容易,很多应届生都能做到,但持续的拼三年、五年、十年就很难。谁能拼到最后,谁就赢了。
一年风光靠的是三分钟热血,十年登顶靠的是热血难凉。职场是场马拉松,拼的就是持久力。
持续拼体力的背后 是你对成功极度渴望
最早的一批 90 后已经快 30 岁,最早的一批 80 后已经快 40 岁了。
奇怪的是,无论 90 后还是 80 后,「养生」都成了热点话题。所谓「养生」,不外乎「吃完雪糕喝热水、跑步机上啃鸡腿;熬夜眼霜加面膜,贴暖宝宝露大腿」。
很「佛系」,但很自欺欺人。
为什么很多人在职场上无法持续的拼命呢?
因为你对目标的达成不够敬畏,因为你对成功没有极度的渴望,因为你对一件事做成做不成太无所谓。
如果你想在职业上、事业上取得成就,你就要明白,所有工作,到最后都是在拼体力,如果你不能持久的付出,你就很难获得超过常人的成就。而持续付出的根本动力,来源于你对目标达成足够在意,对事业成功极度渴望。
永远都不要嘲笑努力,持续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能力,80% 的人都需要这种能力。